概述
书籍简介
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: 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 |
关于作者
[日] 平井孝志(Takashi Hirai),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,东京大学理学硕士、麻省理工MBA博士。
其他出版物:
- 《本質思考 : 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,解決困境》、
- 《图像思考术 : 为什么聪明人会通过画图来思考?如何用一页纸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》
书本的结构
- 九个思维定式(了解思维定式才能注意📢避免)
- 模型和动力机制
- 第一步:建立模型
- 第二步:解读动力机制
- 第三步: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
- 第四步:从实践获得反馈
- 日常训练方法
九个思维定式
- 初级思维定式
- 因果倒置——————(表面现象不是原因,究其现象的本质)
- 满足于普通解
- 可能陷入两难的严峻定式
- 依赖框架——————(框架是工具,不满足于工具的使用,而是借助框架思考)
- 范围适应——————(指着眼于事物分类以寻找解释)
- 思考止于关键词——————(要理解和思考一些高大上的关键词的含义,别以为你懂了)
- 执着于初步假设
- 不能迈入思考大门的症状
- 忘却思考的初衷——————(收集资料是为了使用资料,而不是目的)
- 偏重过程
- 失去独立思维——————(依赖他人,一味地”是啊”,”对啊”,”是这样吗?”)
模型和动力机制
“本质” = “模型” × “动力机制”
“模型是指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,包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。”
“所谓动力机制,是以长远目光观察模型产生的现象,以及今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及动向,即会出现怎样的模式。”
模型是什么?
- 剥离细枝末节后的精简概念图或因果循环图
动力机制是什么?
- 模型随着时间流逝产生的运动及结果
建立模型
- 分析问题的因素,及其因果关系
- 用一张图绘制出因果循环图
建模要点①:5个要素:
- “输入源是指投入模型中的要素”
- “输出点是指模型产生的成果”
- “竞争关系是指在输入及输出等方面互相竞争的对象”
- “合作关系是指在一起可以互补或协作的对象”
- “影响者是指间接对模型整体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”
建模要点②:层次结构
建模要点③:注重因果,无视相关
解读动力机制
“动力机制的 6 种代表性模式”
动力机制探究要点①:分开研究存量和流量
动力机制探究要点②:对事物进行非线性解读
动力机制探究要点③:探究作用与反作用
动力机制探究要点④:从各要素的视角进行深层次的思考
动力机制的解读方法① 探究拐点
动力机制的解读方法② 研究相变(相变使动力机制不再连续)
动力机制的解读方法③ 锁定本源动力
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(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)
- 寻找对策的要点① 正确理解前提条件
- 寻找对策的要点② 原因不一定接近结果
- 寻找对策的要点③ 将思考范围扩展到受影响的方方面面(不断地问自己是否考虑到了所有可能有影响的因素)
- 寻找对策的要点④ 提升视角
- 尝试偶尔放下眼前的问题(如果被眼前的问题占用太多注意力,就很难摸索出问题的整体脉络)
- 寻找对策的要点⑤ 想一想“该如何思考”
- “首先思考的应该是思考顺序和判断标准”
从实践获得反馈
从实践中得到的反馈可以提高思考精确度,反复练习建立模型、解读动力机制、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。
日常训练方法
略。
总结
- 全书的核心在第四第五章。其他部分可以快速跳读。
- 全书围绕1.建立模型、2.解读动力机制、3.改变模型,这三个步骤介绍了当我们遇到各种问题时,我们应该如何分析问题,找出问题的本质,然后从本质解决问题本身,而不是浮于表面。同时,脑海中要牢记一些思维定式,避免陷入思维定式当中。